中新网3月1日电 (李夏君 郭佩珊)“此次会晤没有达成任何协议。”2月28日,白宫以这样的声明为全球瞩目的河内“金特会”划上句号。
从隔空相约到千里赴会,从互赞对方到匆匆离场,朝美领导人的此次会晤,一波三折后又以让外界颇为“意外”的方式宣告结束。在分析人士看来,在朝美互信不足的大背景下,此次会晤的结果,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从互赞对方到匆匆离场
——河内“金特会”以无协议收场
与8个月前的新加坡“历史性握手”相比,对于此次河内会晤,显然朝美双方都满怀期待,这一点从会晤设计的时间长度就能看出。而国际舆论也普遍期待,“金特”再相聚,双方能就朝鲜半岛和平聊点“实在的”。
27日晚,本次“金特会”朝美领导人首次见面,现场对话中,两人均对对方大加褒扬。金正恩称特朗普“有勇气”,特朗普则赞金正恩是“伟大的领导人”。当天晚餐时,特朗普还说,自己和金正恩有着“非常特别的关系”。
按照白宫此前公布的会谈计划,朝美双方28日的日程是:一对一会谈——扩大会谈——共进午餐——共同签署《河内宣言》。但在扩大会议环节,朝美双方原本和谐的画风突变:
28日午餐开始前,白宫发言人桑德斯对随团采访的白宫记者团发布消息称,特朗普“行程有变”。
随后,特朗普和金正恩先后乘车驶离会晤地点,返回各自下榻酒店。面对这样的结果,舆论一时哗然。
虽期待满满,却难掩分歧
——对朝制裁成会晤最大绊脚石?
一个乘坐66个小时火车赴会,一个从遥远的大洋彼岸飞来,特朗普与金正恩的会谈,为何突然匆匆收场?
28日下午,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就外界这一疑问给出答案。他说,朝鲜希望全面解除制裁,但美国在朝鲜实现完全无核化之前不打算放宽制裁。
“这跟制裁有关。总体来说,他们希望全面解除制裁,而我们不愿意这么做。”特朗普说。
对朝制裁为何成为会晤的最大绊脚石?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王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朝鲜目前想要发展经济,对解除制裁的诉求比较迫切。然而,美朝双方缺乏战略互信,双方的战略文化也存在差异。
“从西方思维角度来看,美国认为,只有朝鲜先拿出实际行动,双方才可能建立互信。而朝鲜则认为,只有先建立互信,才会采取行动。”
此次“金特会”前,各方对进一步解决朝核问题抱有很大期待。新加坡《联合声明》成果在前,国际社会都期待《河内声明》中能包含无核化的具体措施,甚至出炉一份弃核时间表。
而在28日的发布会上,面对记者“你将如何弥合美朝在无核化问题上的分歧?”的问题,特朗普只是简短地回答:“这需要时间。”
无果而终,并非不欢而散
——双方互释友善信号 承诺维持友好关系
尽管会谈结果并非如此前外界期待的那样乐观,好在,无果而终并非不欢而散。在两天的会谈中,双方释放出更多愿意改善朝美关系的积极信号。
两天的会谈中,特朗普多次提及朝鲜的“经济潜力”:“这种潜力是难以置信的、无限的”、“我期待着帮助朝鲜的经济发展。”
记者会上,他也表示,虽未能签署共同声明,美朝仍将维持友好关系。特朗普说,金正恩向自己承诺,不会恢复核试验和远程导弹试射。
同样,金正恩在会谈间隙也曾表示,欢迎朝美双方互设联络处。如此一来,朝美之间的谈判有望形成机制化。
“若没有弃核的意志,我不会来越南。”金正恩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两轮“金特会”后朝美关系走向如何?
2018年6月朝美首脑首次会晤,新加坡《联合宣言》为解决半岛核问题制定了积极的总体框架。至今,朝鲜在无核化进程上已经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此次会晤表明,朝美分歧仍在,和解之路曲折。
“朝核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美朝之间通过两天一夜的会谈,有望建立起各个渠道的沟通、谈判的机制,这种制度性、连续性的机制有望给美朝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
王生认为,虽然此次会谈出现意外,但目前朝美双方对待核问题的思路,已经由过去的“冷战思维”转入“和平谈判”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28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会见朝鲜外务省副相李吉成时表示,(朝美)双方谈判已经进入深水区,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通过对话,政治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大方向已经明确,即实现半岛完全无核化,同时建立半岛和平机制。这一朝美领导人在新加坡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符合包括朝美在内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
王毅说,中国有句话,好事多磨、前景可期。希望双方坚定信念,保持耐心,继续对话,相向而行,朝着既定目标做出不懈努力。中国也愿继续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