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月15日电 题:青海大通:“拂晓食堂”里的“百味人生”
记者胡贵龙潘雨洁
隆冬凌晨四点,吕秉风和丈夫摸黑起床了。狭小的厨房里,菜刀在案板上咚咚作响,配菜、拌馅、擀皮、熬粥…二人沉默不语,手上动作一刻不停。
片刻晨光熹微,包子笼上热气蒸腾,神色匆匆的食客们搓着冻红的双手挤进小店…这间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的“拂晓食堂”,又开始营业了。
一碗滚沸的粥
粥屋开在医院和学校的中间,学生、上班族、打工人、病患和家属都是这里的常客,其中不少与夫妻俩熟识,在大家口中,老板娘是位侠义心肠的“包子妞”。
单亲妈妈带着小女孩日子过得紧,吕秉风和丈夫伸出援手;员工生病,她第一时间去探望;急用钱买文具的学生,她让他们直接从结账台上的零钱盒子里拿…
几年前,有名中年男子隔三差五来店里,他嘴唇发青、面容憔悴,吕秉风了解后得知,男子患有肾病,每次做完治疗就到店里喝碗热粥恢复体力。
“他回家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孩子,”吕秉风回忆,男子不好意思免单,她和丈夫就悄悄用餐钱买了补品去家中探望,“现在我们就像一家人,县上帮助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二十年来,从四张桌子的“苍蝇小馆”、老街的“拂晓食堂”到商业区一百平方的小炒店,夫妻俩靠着点滴积累,如今拥有两家餐厅,“生意都很稳定,明年还打算扩店。”她说。
“虽然每天起早贪黑,日子过得像‘打仗’,但我很知足、感恩,”吕秉风说,正因自己吃过苦,便不忍再看身边的人受苦,“希望大家的日子都能越过越好。”
“穷怕了”
1978年,吕秉风出生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五岁时父亲病逝,母亲一人拉扯家中六个孩子。“那时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用碱面洗头洗衣,”她回忆。
“我从小就在田里施肥、割麦、劈柴,上学后的假期在建筑工地上抬水泥、挖地槽,赚钱贴补家用,”吕秉风眼圈微微发红,“考高中时,妈妈凑了半篮子鸡蛋,才给我交了报名费。”
刚刚入学,吕秉风犹豫再三,还是打了“退堂鼓”:“高中三年的伙食、住宿费对家里是很大的负担,”躺在学校操场上想了一下午,她还是依依不舍告别了老师同学。
随后,她只身来到省会西宁打拼,当上了餐馆主厨。一次偶然机会,她与丈夫来到临近的大通县,“当时觉得,凭自己的手艺在当地开家小饭馆,一定‘吃得开’,”便暗自下定决心。
“我俩硬着头皮向家人开口借,才凑够了开店的钱,”吕秉风说,“虽然很难,但就是因为穷怕了,更想拥有属于自己的饭馆,才能让妈妈过上好日子。”那年,她23岁。
数年光阴一晃而过,今年15岁的儿子正紧张备战中考,虽担心孩子会有压力,但她还是忍不住唠叨,“我处处对他严格,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不想让他跟我受一样的苦。”
“女汉子”的眼泪
2004年,一趟从县城开往西宁的班车上,吕秉风发现有人用刀片划开了前座乘客的背包,她忍不住悄悄提醒。
不料小偷开始破口大骂、动手打人,吕秉风在与他争执中,对方一转身亮出明晃晃的刀子,朝车门口啼哭的婴儿挥去,她冲上前阻拦,刀子戳进了她的右大腿。
“当时感到血从高筒靴中往外溢,我被送上警车,往医院开的路上昏过去了,”吕秉风陷入回忆,手术醒来后她被告知,自己意外地失去了腹中仅两月大的孩子。
“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来探望、安慰我,说我是‘见义勇为’的模范,还为我组织捐款,”虽然心中感动,但孩子是一家人长久以来的盼望,夜深人静时,她独自掖着被角偷偷地哭。
十几年后回头看,“虽然也想过不要‘管闲事’,但苦日子过惯了,总觉得钱来之不易,”她说,“如果再遇到这种事,我还是会管。能在别人需要时帮一把,自己心里也会舒服。”
采访接近尾声,吕秉风想起一件小事,2000年夫妻店曾获全县“优秀个体户”,“接受表彰时,大家热情地接待、鼓励我好好经营餐厅,桌子上摆着桂圆、花生…”
“这些东西别人可能不会注意,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看到以后特别感动,感觉像被捧成了‘上上宾’,”吕秉风笑称,吃过很多苦的人,偶尔尝到一点甜,就会记住很久。(完)